来源_迈慕财务 发文日期_2024年01月02日
员工福利费如何做账务处理?
正文 女性投资人的「花瓶困境」 女性力量的崛起不仅仅是在投资人层面,我们能看到整个创投圈中,PR、IR、FA等行业关键性环节大多以女性为主,从前台到后台都不乏优秀女性的身影。 “你就穿着土一点,别太显年轻,不然工科背景的创始人会默认你听不懂拿你当花瓶,实在不行干脆谎报年龄。”“让公司给你更高的对外title,VP都填不平这些老大哥的轻视。”“主动提问题,前几个问题镇不住这些技术派的创始人,后面就再也别想让他把你当投资人了。”“去应酬饭局*穿得像男人,不然会被误会是哪个大佬带来的。”一提到最近在写关于“女性投资人困境”的选题时,周围的女性投资人似乎都深有感触,讲了不少自己的经验之谈。几年前,行业大多还是以投互联网、消费为主,上述潜伏的问题尚不明显,但在今天投硬科技的主流语境下,女性投资人们也开始转换战场,问题突然被放大了。“消失“的她???????“这么戳心的话题吗?”“感觉处处都是困境。”近两年行业转调风向,创始人的画像与之前大有不同,硬科技领域创始人年纪普遍偏大,产业经验丰厚,行业“老炮”气息相对较重,年轻投资人本就很难快速建立起对话能力。如果在年轻后面再加上女性二字,更是难上加难。这倒不是对女性的质疑,有时甚至都不是对话能力的问题,是创始人压根儿就不给对话的机会。菲菲2020年从MIT硕士毕业后,加入了一家头部美元VC,专攻新型材料。本想在创投圈一展拳脚,但三年在一线摸爬滚打的经验让菲菲发现,很多时候她需要花费同龄男生数倍的精力和努力,才能换取一些相对平等的尊重和空间。菲菲是典型的南方女生,面相尤其显小,这给她的工作带来了一些影响。一次,菲菲去见一位创始人,结果对方头发花白,双方年龄看起来差了30岁。对方大概是看见菲菲比想象中年轻许多,相互礼貌寒暄两句后,就亲切表示下次见到合伙人再细聊。尽管如此,菲菲的遭遇还不算最糟,要是运气不好,遇见“爹头爹脑”的创始人更闹心。“爹头爹脑”一词出自罗永浩最近在直播间的发言:“有的人到了一点岁数,面对公众爹头爹脑的,你这是干嘛?我刚出来那会儿,也遇到过这样的中年人,真的非常糟糕,面对优秀的年轻人,你就平等的交流。”老罗一番激情吐槽立马引起了年轻人的共鸣,看来打工人在职场受“爹头爹脑”的气已是一种常态,投资圈也不例外。“遇到过爹味儿特别重的创始人,不由分说,上来就强行给我做科普。但你好像也不能怪他有爹味儿,说不好我比人家女儿还小几岁。”小扬吐槽起了自己在读研实习期间的遭遇。职场困境的根源往往在职场之外,再往前追,女投资人在硬科技领域的遭遇,或是受到女性科研领军人才不够、高位决策参与不足的影响。今年公布的两院院士增选当选结果显示,2023年,中国科学院选举产生59名中国科学院院士,其中有五名为女性,占比为8.4%。而中国工程院选举产生74位中国工程院院士,女性仅有一名。从国内学术界目前的整体现状来看,在晋升或参评更高学术职位的过程中,女性占比远远低于男性。这就形成了刻板印象:大多数科研背景的创业者,对男性投资人的信任度天然超过女性投资人,而其造成的影响还在层层下放。“不是说硬科技赛道女投资人的压力就大,我觉得这种说法是对女性的一种偏见,这其实跟赛道没有关系,而是行业已经形成了一种相对固定、对女性来说不太友好的社交模式。”一位看军工航空航天和高端制造的女性投资人表示。菲菲将女性投资人在行业中的发展过程比喻为一个“渗漏的管道”,许多优秀的女性在投资生涯的各个阶段会被莫名其妙、不断地“渗漏”出去。行业下行周期,提到裁员,女投资经理总是更危险的那一个;又或者在向新能源、硬科技领域转型时,老板和项目创始人的不信任,都是对女性投资人的一种“渗漏”。“度不好把握”????值得一提的是,跟一众女性投资人聊下来,说到最多的五个字*是“度不好把握”。类似如何平衡事业与家庭,这种老生常谈的经典话题就不在此展开了,此外提及最多的是如何把握与异性创始人交流的度。“稍微冷淡一点,会觉得你太‘端’着,装自来熟又熟得很假。同性之间多聊几句,对方可能会觉得你是想交个朋友,你去跟不熟的异性创始人闲聊,很明显能感受到对方的戒备心。”女性投资人以何种态度去面对异性创始人竟也成为一门学问,毕竟,这是个创始人也以男性居多的行业环境。“男性之间抽根烟就能解决的事,你可能要吃三顿饭才行。”在这个及其讲究效率的行业里,怎么不算是一种硬伤呢?其次是职场的风格问题,上级或者下属男性投资人的风格往往比较犀利,机构则期望女性投资人扮演一个更柔和的角色。如果一位非机构创始合伙人级别的女性投资人的投资风格犀利,就会被评价较为强势,若不犀利则又会被指推动项目或业务的合作力度不足,很难把握尺度。此外,“非机构创始合伙人级别”的前缀也颇有讲究,言外之意是指创始人级别的女性投资人则不会面临这样的难题。这是否又意味着,女性投资人需要站到更高位,才能享有和男性投资人同样的基础权力?即使是做到了一定地位,女性投资人仍旧面临职业发展路径被限制的问题:在目前很多机构的管理结构中,女性投资人在机构中到达基金主管或合伙人级别之后,内部大概率会希望她聚焦管理好分管的基金,对于进一步综合能力培养和职业突破限制,需要自己积极争取,走出差异化路径优势。“甚至很多时候需要敢为天下后,曲线救国。”性别困境or集体困境当然,也有女性投资人持不同角度的观点。“女性在某些领域可能相对花费的时间更多,但这个*值不会非常大。”零一创投管理合伙人余璐表示。余璐举例,她见过的一位女性投资人小伙伴,在与一位极端聪明、沟通效率极高的博士创始人交流时,因为她提前做足了功课,可以针对创始人的研究方向提一些问题,而这就是所谓的对话能力。“你有没有把创始人的论文都认真读一遍?有没有做好这个领域的基础功课?对方的知识储备强,你说学术探讨不行,那快速接上别人的话,这个要求总不算高吧?和创始人对话的能力不分男女,我都是这样要求零一小伙伴的。创始人一开始‘拽’也许是以为你不懂,但当你跟他交流几个来回,他发现你是专业的,就会滔滔不绝地跟你讨论。当你赢得了尊重,你不会被当成‘花瓶’,还会收获一位参谋。”余璐说。余璐表示:“这两年创投大环境不好,听到太多人说难,看到太多人焦虑。但是办法总比困难多,别只盯着困境,Do Something.”借用游戏圈里的一句老话:菜是原罪。“我觉得不用过于强调女性标签,行业里大多数都是一视同仁的,没必要改变,也不用一味强调要得到什么认可,用事实和结果说话就好,今天行业里已经有许多优秀的女性投资人了。”Lyco表示。的确,像我们熟知的红 杉中国合伙人杨云霞、达晨财智合伙人李江峰、北极光创投合伙人于芳、同创伟业创始合伙人黄荔等,以及文章里所提到的各位女性投资人,她们都凭借自身的硬实力,在硬科技领域以及各自机构中承担起重要角色。事实上,女性力量的崛起不仅仅是在投资人层面,我们能看到整个创投圈中,PR、IR、FA等行业关键性环节大多以女性为主,从前台到后台都不乏优秀女性的身影。回到投资的话题上,做早期投资的尽头就是募资,不管什么职业路径,无非就是从投资经理开始做到VP、做到合伙人,本质还是投资和找钱两件事。“你要是真想长期在行业里做出成绩,无论是投资端还是募资端,你都得像个销售,懂得如何sell自己对行业的理解、你的人设以及靠谱程度,这才是核心技能。”好几位女性合伙人都向我表示,自己当下*的挑战是募资。但话又说回来了,今天哪个机构合伙人的挑战不是募资呢?聊到最后发现人家说的还真有道理:“感觉不是性别困境,是集体困境。”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钛媒体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投资界处理。滴滴上线免佣卡,全力保障元旦打车翻倍需求
正文 年底,VC全员搞退出 交流一圈下来,今年以来,投资机构不约而同把退出提到了关乎机构生存的重要位置,甚至专门成立了退出工作小组。尤其临近年底,投资人又要给LP交代,退出一幕更为焦灼。 “年初全员募资,年底全员退出。”一句原本玩笑话却让人皱紧了眉头。吴宇就职于北京一家双币VC,旗下一支基金在2016年左右设立,如今已逼近退出清算期。今年,老大召集全员开了个会,议题就是让大家列一列手上portfolio,依据不同资产退出的紧迫性分类讨论,最后决定——“全员负责,应退尽退”。他分享了内部的整体策略:头部项目先挺着,继续等IPO;中腰部的要积极看机会,转让、出售、并购等等;尾部资产,则进行清算,尽可能变现给LP返钱。”目前中腰部项目最多,自然成了团队的工作重点。这并非个例。交流一圈下来,今年以来,投资机构不约而同把退出提到了关乎机构生存的重要位置,甚至专门成立了退出工作小组。尤其临近年底,投资人又要给LP交代,退出一幕更为焦灼。VC成立一个新部门退出组“每天不是在忙着看项目,就是在寻找退出机会,给项目提炼亮点,逢人就问有个不错的资产打折你要不要看看。”吴宇聊起了最近的境况。现实情况不容乐观。吴宇遇上最多的,往往是同样被退出端“折磨”着的投资人。各地东奔西走的投资经理们渐渐发现,以前见面大家聊的是背着多少募资任务,现在都在苦于背着几个退出任务。经历一个基金周期,当LP真金白银要回报的诉求切实摆在眼前,GP们终于也意识到,建立一套完整的退出体系有多么必要。一位硬科技VC合伙人正言道:“实际上退出是比投资更重要的决策,应该是个完整生态,今天退一下明天退一点的做法以前可能还混的过去,放在现在成绩就会比较难看了。”今年以来,投资界悄悄发现退出俨然成为各家机构头等大事——有的GP成立了专门“退出决策委员会”,通常由机构的合伙人负责,或投后负责人配合;也有GP抽调团队人员,组建了退出专门工作组……总而言之,越来越多的基金开始搭建专业的退出执行团队,人员、理念、制度、内外部资源、甚至是奖励制度都一点点开始完善。Zoe便是今年被抽调进到自家机构的“退出工作组”。她任职于华东一家知名美元基金,以前主投消费科技,从去年底开始,Zoe主导的一个项目就多次沟通准备出售老股,对方咬咬牙准备8折转让。但没想到,一切想得还是太简单了。今年以来,原本要接手的VC坦言募资出了点问题,需要等待资金到位,结果一等就是大半年。直到最近,项目磕磕碰碰终于上到投决会,却LP否了——理由是今年不要投亏损的项目。“折腾了快一年,最后也没退出去,真是忙了个寂寞。”在她组内,受挫已经不是什么新鲜话题。“退不出,大家都在排队等着。”不少一级市场从业者在交流中发出这样的感慨。而眼下IPO退出明显受阻,有些GP甚至招人专门做并购退出,“会按照退出金额来分carry。”创投圈一位猎头透露。甚至还有投资人说:“基金最痛苦的一定是退出期,如果有的选,我宁愿钱趴在账上投不出去,也比收不回来强。”警惕一级市场“堰塞湖”何以造成当下退出之困?清科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VC/PE市场最新全景图》显示,退出方面,2023年前三季度,中国股权投资市场共发生2251笔退出,同比下降35.8%。而在沪深两市新股发行阶段性放缓背景下,被投企业IPO案例数相应减少,前三季度全市场共有1650笔,同比下降17.3%。真实的情况让VC/PE皱起眉头。今年前三季度,境内外上市中企共322家,同比下降8.5%,而即便能够上得去IPO,融资规模也充满了不确定性——可以看到首发融资额约3436.94亿元,同比下降35.5%。更近一步看,被投企业IPO仍然是VC/PE机构的主要退出方式,股权转让次之,案例数占比分别为73.3%和13.3%,并购退出数量持续下降,占比下滑至5.9%——并购退出似乎迟迟不见真正爆发。今年以来,受国内外环境及政策影响,IPO节奏进一步放缓,内外退出管道变窄,上市退出十分受限,并购由于交易难度高、回报方差大也尚未成为主流,一级市场基金的资产退出正面临罕见的“堰塞湖”。IPO赚大钱的时代也一去不返。“一二级市场套利的这个事已经没有了,上市轻松挣钱的事也没有了,更多的考验是投资人提前预判还有项目的真正价值的挖掘和培养。”国中资本首席合伙人、董事长施安平曾谈到。在天平的另一端,退出的急迫性还有着历史原因。目前市场主流的一大批基金,在2015年左右批量募集设立,近几年到了这批基金集中需要退出的时刻,卖方非常多,导致退出路径拥挤。太多GP手里抱着一堆退不了的项目,甚至有些四顾茫然。于是,整个行业面临着相似的困境——一边是退出渠道的不通畅,一边是LP焦急地等着落袋为安。退出带来的压力不断向GP端和LP端传导,引发一场关乎全行业的信任危机和博弈。“当前创投圈面临的问题是什么?LP日益增长的DPI需求与GP项目退出放缓之间的矛盾。LP天天想着赶紧分钱和回钱,GP天天拿着‘鞭子’让企业上市退出。”一位创投大佬如是感叹。与此同时,创投生态正发生巨大转变。华南一位政府引导金公司负责人直言,“以前退出相对简单,例如一支基金投了10个项目,有2-3个项目上市退出,赚了很多钱,那么这支基金就算交代了。”现在则不然——LP往往要求基金存续期一到,就要整体退出,赚钱的项目要退,没赚钱的项目也要退,一个都不能落下。末了,他语重心长留下一句:“没办法,大家都得适应这个变化。”应退尽退,调整姿态有人今年实现退出百亿级越是低谷,生存本领就越会被激发。在不久前的一场论坛上,红杉中国合伙人周逵如是说:“在今天高流动性压力的市场环境下,我们作为投资人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心态。自律谦虚和有理想同样重要,有梦想但不沉浸于梦想,尊重规律和面对现实,抓住和创造退出机会。”而在交流中,不少投资人都表达了一个观点——最完美的退出机会稍纵即逝。基于此,每一家GP都应该有“以终为始”的视角,有退出管理意识,一出手时就规划好退出路径,而且对于盘子里的项目都要想好:谁去IPO、谁能隔轮退、谁该等着并购……正如君联资本总裁李家庆透露,2023年内部退出规模在百亿左右。长久以来,国内创投市场退出渠道相对单一,绝大多数投资机构都依赖IPO退出。清科研究的数据显示,在退出方式上,IPO占退出的比例越来越高——今年上半年IPO占到78%。那么,还有别的出路吗?一家双币VC基金董事总经理聊起:“现在项目的退出越来越有打折性,如果熬不到IPO或者被并购,能够打折找到合适的S基金也不错。”随着资本市场演变与分化,退出方式正变得越来越多元化。这半年多来,你可能经常听到如下故事:某家独角兽公司拿到新一轮融资,新入局的投资方以30%的折扣接手了一些老股资产,让之前的VC顺利退出;长三角一家VC刚刚退了一个项目,赚了30倍,退出方法是时下流行的隔轮退;东南亚一家独角兽走上所谓“上市最短的路”De-SPAC,背后投资方大赚一笔;一家消费公司被产业巨头大手笔收购,几年前投资的VC/PE退出有门;更有甚者,通过股票实物分配进行退出;一家科技基金去年退了好几个亿,但一半都是靠自己募的新基金接盘,左手倒右手;某老牌基金退了好几个亿,据说手段相当丰富,包括但不限于催回购、雇专业存款团队、甚至对簿公堂……五花八门搞退出,几乎成了今年创投圈一道无法忽视的风景线。上述VC董事总经理提到,“现在考验之大前所未有,对于一些短期内可能上不了市的项目会加快各种退出路径,尽快让资金回笼。”但也有投资人不甘心,想等一等,“万一赌个大的呢?”目睹眼下的退出境况,某人民币VC基金投委会主任透露,他们考虑加快投资速度,“目前新设的基金,要把投资期尽可能都压缩在三年以内,留出时间给退出期。”语言间,大家都在不同程度地调整着生存姿态。(文中吴宇、Zoe为化名) 本文来源投资界,作者:杨继云,原文:https://news.pedaily.cn/202312/527388.shtml 【本文为投资界原创,网页转载须在文首注明来源投资界(微信公众号ID:PEdaily2012)及作者名字。微信转载,须在微信原文评论区联系授权。违规转载必究责。】丸美的困境:失守护城河,踏步十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