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_迈慕财务 发文日期_2024年01月02日
个税汇算清缴常见错误有哪些?如何解决?
正文 燕之屋要被180万「贵妇」吃上市了 作为老牌燕窝厂商,虽然成功抢下“燕窝第一股”,但燕之屋仍要面对“智商税”质疑。 港股“燕窝*股”来了。11月20日,厦门燕之屋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下称“燕之屋”)已正式通过港交所聆讯。此前,燕之屋曾于2011年和2021年两次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但过程并不顺利。「不二研究」据燕之屋招股书发现:2023年前5个月,燕之屋的广告及营销费用1.25亿元,研发费用为960万元。目前,燕之屋主要面临过度依赖单一产品、重营销轻研发等问题,在「不二研究」看来,这主要是由于燕之屋以燕窝产品起家,营收结构较为单一,且高额的营销费用或将稀释燕之屋的毛利;与此同时,由于燕之屋核心产品碗燕的营收增速及销量下滑,从而影响燕之屋的整体业绩。燕之屋是一家从事燕窝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的企业,旗下主要拥有三大产品类别—纯燕窝产品、“燕窝+”产品以及“+燕窝”产品。「不二研究」据其最新招股书发现:2023年前5个月,燕之屋营收7.83亿元,同比增加12.34%;同期,净利润为1.01亿元,同比增加20.24%。同期,燕之屋的纯燕窝产品收入为7.38亿元,当期营收占比为94.3%;其中,碗燕收入为2.83亿元,同比减少1.58%,当期营收占比为36.2%;销量为159.69万碗,同比下滑3%。此前6月的一篇旧文中,我们聚焦于燕之屋梦碎A股之后,转战港股IPO,且碗燕占据支柱地位。时至今日,燕之屋不仅面临营收结构较为单一、“重营销轻研发”等质疑未解等问题,且直面“智商税”质疑。当燕窝行业竞争加剧,即使顺利推开IPO大门,燕之屋的“神话”故事还能持续多久?由此,「不二研究」更新了6月旧文的部分数据和图表,以下Enjoy:港股“燕窝*股”又来了?6月12日,燕之屋在A股上市未果后,转战港股IPO。在新版招股书中,其援引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称,以2020-2022年的零售额计算,燕之屋的燕窝零售额连续三年全球*;其中,按2022年的零售额计算,其全球市场份额为4.1%,中国市场份额为5.8%。在「不二研究」看来,作为燕窝行业的26年老兵,燕之屋营收业绩可观,但高额的销售开支与低企的研发支出形成鲜明对比。当Z世代掀起新消费“养生”浪潮,燕窝赛道的新老竞争蜂拥而至,但是,燕之屋似乎暂未建立起核心护城河。此外,其仍需要直面食品安全、重营销轻研发等问题。01 营销开支过亿,燕窝老兵冲刺IPO从最早“现炖现吃现送”的连锁经营模式,到推出“开碗即食”的高端即食燕窝“碗燕”;创建于1997年的燕之窝,是燕窝行业25年的老兵。其创始人黄健曾是一名80后高中数学老师,随着出海经商掀起热潮,他辞掉“铁饭碗”,自新加坡回国后来到厦门创业,成立了厦门市双丹马实业发展有限公司。5年后,燕之屋品牌诞生,在线下专卖店和线上零售渠道均有经营体系,并自建工厂、自主生产。早在2011年,燕之屋曾计划赴港上市,因“毒血燕”事件等折戟IPO。2021年,其再次冲刺港股;上市未果后,2021年末,燕之屋向A股主板提交招股书,拟募资10.19亿元。2022年4月,燕之屋收到证监会关于营销及食品安全等57个连环追问,但未作出相关回应。同年9月22日,本是其上会的日子,上会前一晚(21日晚),燕之屋却临时撤回了IPO申报材料,发审委决定对其取消审核。2022年11月,燕之屋重启A股上市计划,并提交辅导备案材料,进展状态仍显示为“辅导进行中”;直到今年6月12日,燕之屋第三次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转战港股IPO。截至2023年5月31日,燕之屋直营与经销渠道合计拥有线下实体门店705家门店;其中,自营门店有91家,经销商门店有614家。据招股书显示,2020-2022年及2023年前5个月,燕之屋营收13.01亿元、15.06亿元、17.30亿元和7.83亿元;净利润分别为1.23亿元、1.72亿元、2.06亿元和1.01亿元。同期,燕之屋的毛利总额分别为5.56亿元、7.27亿元、8.78亿元和4.06亿元,毛利率为42.7%、48.2%、50.8%和51.9%。与此同时,「不二研究」发现,燕之屋近四年的销售费用不菲,累计高达14.30亿元;特别是广告宣传费高企。2020-2022年及2023年前5个月,其销售及经销开支分别为3.18亿元、3.99亿元、5.04亿元和2.09亿元;在总营收占比分别为24.4%、26.5%、29.1%和26.6%。其中,广告及推广费用分别为2.36亿元、2.69亿元、3.26亿元和1.25亿元,占销售及经销开支的比重达74.30%、67.40%、64.80%和60.00%。此前,刘嘉玲、林志玲分别为燕之屋代言;2021年初,燕之屋还冠名《鲁豫有约一日行》《爱的小屋》《智者见智》《智造中国》等诸多综艺节目;2022年,燕之屋签下明星赵丽颖作为品牌代言人。2023年6月,香港女子演唱组合Twins成员蔡卓妍在抖音社交平台发布广告拍摄花絮,公开个人保养攻略,分享燕之屋新一代鲜炖燕窝,并夸赞其“好吃到飞起啊”。在「不二研究」看来,虽然燕之屋的营收平稳上升,或是依托于高额广告宣传费用,以营销增长换收入增长。即使推开IPO大门,仅凭广告宣传带动销量,也很难赢得二级资本市场投资者的青睐;这显然不是长久之计,燕之屋亟需树立自己的品牌力。02 重营销轻研发,碗燕占据支柱地位燕之屋的营收主要来自于燕窝产品,具体包括:纯燕窝产品、燕窝+产品及+燕窝产品三大品类。以2023年前5个月的销售收入分析,三大品类分别占比94.3%、4.8%、0.9%,燕窝产品合计占比100%。在燕窝产品中,碗燕品类长期一枝独秀:2020-2022年及2023年前5个月,碗燕销售收入分别为5.59亿元、6.61亿元、6.73亿元和2.83亿元,营业收入分别占比43.0%、44.0%、38.9%和36.2%;其中,2021年、2022年的收入同比增长18.25%、1.82%。与此同时,鲜炖燕窝品类快速崛起。2020-2022年及2023年前5个月,鲜炖燕窝销售收入分别为3.21亿元、4.23亿元、4.85亿元和2.15亿元,同期营收占比为24.7%、28.1%、28.1%和27.5%,2021年、2022年的同比增幅31.78%、14.66%。虽然燕之屋已经布局鲜炖燕窝等多品类产品线,但其营收结构依旧较为单一,碗燕依旧占据支柱地位。在「不二研究」看来,仅依靠碗燕一张“王牌”,对单一产品的依赖严重,燕之屋在未来竞争中很难立于不败之地。更加值得关注的是,根据燕之屋官方对旗下燕窝产品的用户画像分析,其碗燕的用户群体集中在30-60岁。某种程度而言,这一品类对于Z世代的吸引力较弱。单一产品很难覆盖大面积的消费者。由此,平衡各产品线的收入,吸引更多的潜力消费者,建立品牌护城河,成为燕之屋当下亟需解决的课题。研发投入或决定其燕窝行业的未来竞争力。2020-2022年及2023年前5个月,燕之屋的研发费用分别仅为1767.9万元、1898.2万元、2432.0万元和960万元,占总营业收入比例仅为1.4%、1.3%、1.4%和1.2%,与同期的营销投入形成鲜明对比。「不二研发」发现,燕之屋的营销费用、研发费用的倍数差异逐渐扩大。2020-2022年及2023年前5个月,其营销费用分别是研发费用的18.7倍、21.0倍、25.2倍、21.7倍。同时,重营销轻研发还表现在员工人数比例上,据招股书披露,截至2023年5月31日,燕之屋共有1927名员工;其中,销售人员是664人,研发人员是49人,相差13倍。在「不二研究」看来,即使燕之屋已经开发出很多细分品类,但从收入结构而言,来自碗燕的收入比例依旧占据支柱地位。若不能及时跟进研发力度的投入,平衡各个产品线的收入,打破碗燕收入“单腿走路”的营收结构,碗燕产品任何波动或将影响燕之屋的整体业绩。03 线上竞争激烈,燕之屋以价换量?据国燕委发布的《2021-2022年度燕窝行业白皮书》,2021-2022年燕窝市场规模持续增长,2022年市场规模约430亿;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显示,2022年线下渠道占整个燕窝零售额的69.5%。燕窝市场潜力巨大,随之而来的是争破头的行业竞争,谁都想来分一杯羹。据天眼查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11月29日,与“燕窝”相关的企业共有27761家,一年内成立的就有1521家企业。而线上渠道的竞争则更加激烈。据CAIQ数据显示,仅在天猫就有超过600个店铺,品牌数量超200个,知名品牌包括有燕之屋、同仁堂、小仙炖、燕小厨、燕安居、青岛正典等。当鲜炖品类在线上渠道爆发,燕之屋的线上销售规??焖倮┱?,布局天猫、京东、唯品会等多个渠道,2020年起,线上收入已超越线下渠道。据燕之屋招股书显示,2020-2022年及2023年前5个月,其线上渠道的营业收入分别为7.23亿元、7.68亿元、9.38亿元和4.29亿元;营收占比分别为55.5%、51.0%、54.2%和54.8%。但是,「不二研究」发现,燕之屋在线上平台选择“以价换量”的策略抢占市场。以鲜炖燕窝为例,销售均价由2018年的134.55元/瓶降至2023年前5个月的53.00元/瓶;销售数量由2018年的7.34万瓶增至2023年前5个月的159.69万瓶。燕之屋在招股书解释称,主要由于线上平台对鲜炖燕窝、冰糖燕窝进行促销,产品销售价格相应降低所致。作为燕窝线上消费的潜力用户,Z世代Cola向「不二研究」表示,燕窝更像一笔“智商税”,并不如广告上说的那般有什么神奇的功效;不过,最重要的是其经济能力不足以支持燕窝的补给。此外,燕之屋在线上通过小程序等电商平台实施会员计划,以提高客户黏性和复购率,超过180万名客户参与燕之屋的会员计划。2020-2022年及2023年前五个月,其注册客户的购买额分别为6.16亿元、8.07亿元、10.57亿元和5.00亿元,每名注册付费客户平均购买额分别为4280元、4790元、5150元和4240元。在「不二研究」看来,虽然“养生”观念如今深入人心,燕之屋的产品价格也有所调整,但价格也远非宣传般亲民。尽管其逐渐扩大线上渠道布局,但作为线上消费主力的Z时代,似乎不如想象中愿意买单。想要抓住Z世代的心,除了价格调整,燕之屋需要更多了解其消费喜好,“对症下药”才有望从众多品牌中突围。04 燕之屋的“神话”总有失效时养生观念盛行的时代,任何滋补食材都有成为风口的潜力。市面上的燕窝产品五花八门,正逐渐成为人们的社交货币。但是,燕窝并非必需品,可替代性也较强;其并不太亲民的价格,也常被年轻消费者质疑为“智商税”。目前,燕之屋主要面临过度依赖单一产品、重营销轻研发等问题,在「不二研究」看来,这主要是由于燕之屋以燕窝产品起家,营收结构较为单一,且高额的营销费用或将稀释燕之屋的毛利;与此同时,由于燕之屋核心产品碗燕的营收增速及销量下滑,从而影响燕之屋的整体业绩。作为老牌燕窝厂商,虽然成功抢下“燕窝*股”,但燕之屋仍要面对“智商税”质疑。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微信公众号:不二研究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投资界处理。叮咚买菜,复制「锅圈」
正文 「丰坦机器人」完成千万级Pre A轮融资,昆仲资本出手 丰坦机器人于2022年5月创立,专注于建筑机器人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主力产品是具备腻子、乳胶漆一体功能的室内喷涂机器人。 投资界(ID:pedaily2012)12月26日消息,建筑机器人公司「丰坦机器人」近期完成千万级PreA轮融资,由昆仲资本独家投资,资金将用于研发制造和商业化推广。丰坦机器人于2022年5月创立,专注于建筑机器人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主力产品是具备腻子、乳胶漆一体功能的室内喷涂机器人。该产品已完成批量项目施工验证,达到小规模量产,目前已有数千万客户订单,二十余个项目应用,施工面积达三十万平方米。丰坦室内喷涂机器人运用三维点云、机器人、人工智能等技术,首先将传统工人的施工工艺数字化,集成到机器人的工艺库中,并在现实操作中不断改进迭代;其次在施工操作中,通过空间自动化多技术融合,如AI视觉识别、法向补偿运动控制、高精度自主移动和导航,应对工地现场的复杂环境,更好辅助与替代传统油漆工,自主完成腻子、乳胶漆施工作业。在国内,丰坦机器人通过直销和渠道合作的方式,面向产业园、学校、医院、场馆等公建项目和商业综合体、写字楼、厂房等商业建筑,向施工企业、租赁企业销售或租赁机器人产品;在海外,目前主要应用在新加坡市场。面对新加坡相对较高的人工成本,其机器人产品优势更显著。同时,丰坦机器人也面向新加坡当地的标准化住宅,针对其空间狭窄和内部设计等特点,研发更小型、多角度喷涂、灵活度匹配的机器人产品。团队方面,丰坦机器人创始人兼CEO李自可拥有16年建筑科技行业从业经验,曾任原科创板建筑信息化某上市公司副总,具备丰富的产品运营与商业化推广经验。其参与研发和商业化运营的施工安全计算软件,目前在该领域市场占有率第一;主导规划、研发组织、市场运营的BIM类软件,目前是国内BIM类软件厂商中的头部供应商。创始团队由建筑信息化上市公司前高管,中控、国自、高仙等资深技术专家组成,兼具建筑、建筑信息化、机器人技术背景?:诵耐哦映稍本诮ㄖ畔⒒煊蛴?15年以上从业经验。昆仲资本执行董事孙杰璁表示:“昆仲投资团队持续看好机器人作为新一代智能生产力提高各行业生产效率所带来庞大的智能装备市场空间,建筑施工行业本身作为万亿级市场在人工劳动力短缺及成本不断攀升的背景下成为我们所关注最具潜力的垂直行业之一。丰坦机器人的创始团队在建筑科技行业深耕十多年并拥有成功创业经历,在进入建筑机器人行业一年多时间就高效实现了首款主力产品的场景验证并获得了国内外标杆行业客户的批量采购订单,体现出团队对建筑科技产品的深刻理解和极强的商业化落地能力。丰坦机器人当前在新加坡成功实现了出海第一站的商业化落地,相信未来有能力成为一家拥有全球化视野的智能建筑机器人公司。”视频孪生企业「智汇云舟」完成数千万元B轮融资,合肥高投领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