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_迈慕财务 发文日期_2024年01月02日
如何进行税务筹划使高管人员的税负更低
正文 速腾聚创定点流失背后 逐渐内卷的智能驾驶赛道让激光雷达的市场需求迅速增长,但激光雷达厂商也正在被迫变得更加务实。要想活下去,成本管控、量产落地能力,以及健康的现金流都是重中之重,一场激光雷达暗战已悄然打响。 激光雷达与纯视觉的路线之争还在继续,但市场已经给出了初步反馈。以华为和小鹏为代表的车企在今年相继落地城市NOA,搭载激光雷达的MAX版本销量占比高达70%,甚至80%。越来越多的用户开始愿意为智驾功能买单,进而也激发了激光雷达市场的容量和想像空间。这样的市场表现,也带领着激光雷达企业们走进了春天。除了今年2月份在美国纳斯达克成功上市、成为中国激光雷达企业赴美上市*股的禾赛科技之外,另一家激光雷达公司也做好准备冲刺资本市场。11月10日,速腾聚创获得证监会境外发行上市备案通知书。根据港交所上市规则,企业在聆讯审批日期至少4个营业日之前需提交“备案通知书”,这意味着速腾聚创已取得进行香港上市聆讯的前置要求。如果成功上市,速腾将成为继禾赛之后中国本土第二家上市的激光雷达公司。招股书显示,2020年至2022年,速腾聚创营收分别为1.7亿元、3.31亿元和5.3亿元。主要包括了产品收入、解决方案收入和其他收入。2022年,速腾聚创ADAS产品收入约占总营收的30%,2020年该数据仅为3.6%。ADAS产品的低利润加上逐年增长的研发投入,进入2022年,速腾聚创的毛利率出现大幅下跌,从2020年与2021年的44.1%与42.4%,陡然下滑至2022年的毛亏损7.4%。根据招股书数据,速腾聚创三年间一直处于亏损状态,且亏损额逐年增大。2020年至2022年,速腾聚创的净亏损分别达到2.2亿元、16.5亿元和20.86亿元,超过营业收入。同时,速腾聚创的经营活动现金流也一直为负,2022年负4.2亿。在招股书中,速腾聚创称,由于最近才开始ADAS激光雷达的商业化,未来或将继续处于经营亏损和净亏损状态,直至公司实现更大的规模。然而,这家激光雷达公司面临的问题并不止于亏损。01 定点流失,订单交付延期速腾聚创在今年6月份提交的招股书中强调最多的是:截至2023年3月31日,速腾聚创已成功取得21家汽车整车厂及一级供应商的52款车型的前装量产订单,位居全球*。从速腾聚创的官网上看,其已揽获一汽、上汽、广汽、吉利、长城等国内龙头汽车厂商的定点项目。但结合近期业内一系列新定点官宣消息来看,上述数字则显得有些耐人寻味。9月22日,禾赛官宣获得一汽红旗新车型量产定点,共同打造业内*舱内激光雷达智驾方案。而速腾聚创早在2022年6月1日,已宣布过获得一汽红旗的多款新车型定点,当时还称“2023年起量产上车”。11月3日,禾赛宣布与零跑汽车达成激光雷达量产合作,新车型将搭载AT128。根据此前公开报道,速腾聚创曾将零跑列为量产定点客户之一,但至今与零跑官宣的激光雷达定点合作也只有禾赛这一家。11月14日,禾赛宣布获得长城汽车多款新车型定点,并计划2024年起量产落地。然而2022年8月26日,速腾聚创曾官宣获得长城汽车定点项目,为魏牌摩卡车型提供激光雷达。种种迹象表明,速腾聚创早期获得的ADAS激光雷达定点并没有延续到量产落地阶段。对速腾聚创来说,这显然不是一个好的趋势。激光雷达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企业之间已然开启暗战。据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透露,由于丢了一汽红旗、零跑、长城的定点,引发部分速腾聚创内部销售、项目相关负责人离职出走。在行业大变之年,客户流失虽然并不罕见,但对于车企而言,在短时间内更换供应商,尤其是像对于智能汽车称之为核心配置的激光雷达,需要重新适配从设计到生产的所有工作,将消耗大量时间、精力和成本,背后一定有诸多原因。某主机厂人士透露,除非你能提供一个比原定点供应商好得多的产品,才能驱动主机厂去换,否则主机厂有什么利益驱动更换原定供应商呢?那么,速腾定点流失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的?“主要是因为速腾聚创的工程和产品出现了问题。”上述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透露。速腾聚创的M系列激光雷达选择的是MEMS路线。虽然其一直在宣传中称自己是“智能固态激光雷达”,但据某激光雷达从业人士介绍,内部拥有机械运动振镜的MEMS方案实际上并非纯固态方案。据行业媒体九章智驾报道,MEMS单一激光器的视场角很小,要想实现120°的水平视场就需要几个激光器拼接而成,拼接处的规整度会受到影响;同时由于微振镜的高速运动,很难做到精确的“矩阵式”定位,且车辆行驶中的运动会加大振镜的运动控制误差,从而进一步影响规整度。同时,由于MEMS方案激光器数量少,单个激光器的点频就很高,高强度的点频输出使得激光器的寿命受到影响。因为MEMS方案的种种弊端,该方案正在被边缘化,即便其“鼻祖”以色列激光雷达公司Innoviz推出的新品Innoviz Two也放弃了MEMS路线。从招股书中也能看到,速腾的产品呈现高速迭代,2021年实现了M1的量产,而2022年则切换成M1P,到2023年再次切换成M2。而据某车企相关人士介绍,“M1的问题太多了,实际无法量产,后来M2已经解决了大部分。但是MEMS拼接处的点云,时间长了会出现漂移的现象,从而使系统出现误判。这是个物理问题,M2也未能解决。”据该车企相关人士透露,速腾聚创的销售态度极好,但是工程能力不足,主机厂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去解决问题。要花大量时间和资源的并非只有主机厂一方,前装量产项目往往也需要激光雷达厂商投入专门的团队去服务主机厂做适配和开发,同样需要大量的人力和资源。此前据晚点Auto报道,小鹏G6上市后,智能驾驶高配“Max版”占比高达70%,大大超出团队预期。而由于激光雷达等零部件供应不足,导致G6的交付周期一度拖到了12周。据官方消息,速腾聚创现已在深圳经营两个自有制造中心,红花岭工厂每月设计产能约4.68万台,石岩工厂每月设计产能约2500台。2023年3月,这两家工厂的产能利用率分别仅为67.2%和13.2%。此外,速腾聚创也通过与合资企业立腾在东莞投资一个制造中心,预计设计年产能超过一百万台。显然,产能并不是速腾聚创延期交付的主要原因。上述车企人士透露,一个是产品的良率低,一个是工程资源跟不上,仅保证小鹏一家的交付,就让速腾聚创倾尽了大量资源,而无法兼顾其它客户。这被认为是其定点流失的主要原因。而上述原因很难通过扩张团队规模在短时间内解决。02 定点不等于订单,有量无质转化效率低据速腾聚创发布的信息显示,其先后与小鹏、红旗、广汽埃安、极氪、威马、路特斯、长城、智己、领克、奇瑞、零跑、北汽、东风、丰田、赛力斯等车企宣布达成合作,预期订单量超千万台。实际上,由于车型定位以及高阶智驾配置策略,要完成这样的交付规模,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来兑现。从上面的统计数据看来,速腾聚创2022年投产的三款定点车型小鹏G9、埃安LX Plus、智己L7激光雷达均为选配,但因销量都不太理想,去年单车型总销量均未破万,激光雷达实际搭载量不过数千台。在速腾聚创的合作定点车企中,小鹏汽车是其*大客户,2022年贡献年收入为5396.1万。根据其《招股书》透露,2022年速腾聚创的客户共有953个,激光雷达销量为5.7万台,其中近3.7万台为ADAS产品。但这3.7万台ADAS激光雷达装载在了哪些车型,则没有透露。据盖世汽车发布的2022年全年ADAS激光雷达装机量市场报告显示,速腾聚创ADAS激光雷达装机量不足千台,被列入了“其他”类别,与装机量最高的图达通、禾赛科技相差甚远。而在2023年1-7月ADAS激光雷达装机量市场报告中,速腾聚创的ADAS装机量实际不足1.6万台。今年6月30日在速腾聚创向港交所递交的招股说明书中就经营风险特别提到:“在取得定点订单后,仍无法保证汽车整车厂客户将以任何特定数量或任何特定价格购买产品及解决方案,且产品设计到量产时间跨度长,公司面临合约取消或推迟或无法履行的风险。”也就是说,即便拿到了前装定点合同也不意味出货量就一定高,激光雷达公司能否真正实现规模化交付,还要看车企的实际搭载配置,以及车型的市场表现。03 对赌协议留给速腾聚创的时间不多了速腾聚创于6月30日向港交所递交招股说明书,11月10日,速腾聚创获得证监会境外发行上市备案通知书。递表之前,速腾聚创已获得14轮融资,融资总额达40亿元,以最后一轮融资价格计算,速腾聚创估值约155亿。不过,港交所并非速腾聚创的初始目标。此前便有多家媒体报道称,速腾聚创计划于2022年赴美上市,预期募集资金10亿美元。但兜兜转转,直到如今速腾聚创才递表港交所。虽然从市场流通性和资本活跃度来看,港股并不是好的选择。但速腾聚创的招股书中提到,若公司未能于2024年12月31日或之前或股东批准的较迟日期完成上市,各优先股股东 (天使系列优先股及种子系列优先股的持有人除外) 均有权赎回各自的全部或部分股份。也就是说,如果速腾聚创不能在明年年底之前完成上市,那么其投资者可以赎回高达62亿元的股份。而截至2023年4月30日,公司的现金结余总额为21.8亿元。一旦公司无法顺利上市,企业将面临巨大的资金敞口。显然,留给速腾聚创的时间确实不多了。此外值得注意的是,截至IPO前,菜鸟持有速腾聚创11.03%股权,是企业的第二大股东,也是*的机构股东。仅次于速腾聚创首席执行官、创始人之一邱纯鑫持有的11.58%股权。而据招股书显示,此前菜鸟曾两度转让部分股权。速腾聚创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2022年,是激光雷达上车量产元年,各家车企纷纷发布搭载激光雷达的车型,但彼时的激光雷达上车,更多的是一种噱头。而今年,随着智能驾驶的普及,激光雷达开始真正发挥作用。但从车企定点情况来看,目前激光雷达市场,也已进入存量争夺战。而车企对激光雷达企业的要求,也在变得更加务实。对激光雷达企业来说,要想活下去,成本管控、落地量产能力,以及健康的现金流都成为核心。一场激光雷达暗战已悄然打响。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微信公众号:智驾网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投资界处理。千亿无人车,倒在寒冬
正文 股价下跌后,短剧成了快手的新作业 再谈快手,被“老铁文化”深度绑定的快手一直以来都很难摆脱“土味”“下沉”标签。但说到短剧时,快手娱乐剧情业务中心负责人于轲曾提出希望重塑短剧内容营销新价值。 2023年最后一个月,快手悄悄在短剧行业里再下一棋。近日,快手上线了一款独立短剧APP喜番,涵盖多种题材类型。另外还有消息称,快手拟于近期切断第三方微短剧小程序的商业推广和投放,专注基于快手小程序和快手内部链路的原生微短剧生态和商业链路。多管齐下,不难看出快手瞄准短剧背后的巨量市场的决心。另一边,国家广电总局在11月15日宣布启动为期一个月的专项短剧治理工作,短剧行业的无序扩张暂告一段落。那么此时,快手的喜番、字节跳动的红果短剧会在自身流量池的供给下,跑得多远呢?01 喜番上线,会是追鸭2.0吗?快手入局微短剧内容赛道已久,2019,推出过快手小剧场。2020年,针对微短剧行业创作者的分账政策“快手星芒计划”出台。2022年,快手再次推出“剧星计划”。四年时间,快手搭慢慢建起了短剧生态和用户土壤。但要说推出独立短剧APP,快手并不算抢先。就说同一短视频赛道的抖音,就在半年前推出了红果短剧APP,近期又正式更名为番茄短剧;中广电传媒有限公司推出的河马剧场一度超过抖音登顶国内IOS应用榜;还有影视公司九州文化推出的星芽短剧,浙江德明影视传媒有限公司推出的蚂蚁看看……国家队和互联网大厂都来了,一起分食短剧这块蛋糕??焓值淖孕旁谀睦??快手娱乐剧情业务中心负责人于轲透露,快手短剧当前的日活用户数已超 2.6 亿,平台超过一半的观众有追剧习惯。不仅如此,快手短剧创作者规模也在不断壮大,到 2023 上半年,快手短剧的创作者规模已经超过 13 万人,其中粉丝量超过 100w+ 的已经有 2786 人。喜番APP目前内容较少有了内容和受众,下一步就是做行业、做生态,喜番的上线,就是为了达成这一目标。不过据锌刻度观察发现,喜番APP目前仅能通过应用宝和小米商城下载,软件呈现出的功能也十分有限。界面上,首页是推荐的各类短剧,分类包含甜宠、逆袭、热血、脑洞、复仇、家庭、乡村、古风、年代、穿越等,还可以选择男频或女频,以及不同集数的短剧。再看字节跳动的红果短剧,上线一段时间后,软件内已经有了包含短剧、电影、听书、小说、漫画等类型在内的各种内容。另外,红果短剧区别于喜番的玩法是新增了用户福利,无论是签到还是连续观看短剧,都有机会提现。玩法简单,但这的确是行之有效的拉新手段之一,有消息称红果短剧DAU已经能够达到500万左右。目前还无法猜测喜番会发展成快手的怎样一块新领地,只是从当下展示的内容上看,似乎与快手2019年孵化出的竖屏短剧APP“追鸭”相比,也只是一次轻微迭代。如果快手想通过喜番来搭建起自己的短剧生态,恐怕还要拿出更多真东西。02 股价缩水,短剧是急需讲好的新故事快手眼下快马加鞭地在短剧赛道布局,与其身处的情形有关。根据2023年三季度财报,快手实现了营收和盈利的双增,这意味着快手今年以来连续三个季度取得了盈利。只是,这并不代表快手过着高枕无忧的日子。截至12月7日,快手股价为54.15港元,从年初到现在,跌幅超过20%,如果与115港元的发行价相比更是严重缩水。哪怕是连续的盈利也没能提振股价,这才是真正令人担忧的事??焓止杉墼诓票ㄖ锌梢钥闯?,快手营收的三驾马车正在产生地位变化,曾被高度依赖的直播业务渐渐退下来,广告服务贡献了超五成的营收,电商及其他服务则实现了36.6%的增长。再加上研发费用、营销费率、一般管理费用的下降,降本增效为快手带来了一份漂亮的财报。不过资本市场要看的不仅仅是这样战略性的成果,而是需要快手继续给出未来持续增长的方案。正在爆发的短剧,成为了快手递交上来的新作业??焓衷?2023 年暑期档共上线 85 部星芒计划短剧,播放量破亿的短剧数量也达到了 21 部,内容涵盖古风、青春、都市和家庭多种题材。2023 年第三季度,星芒计划短剧招商收入环比提升超 10 倍。商机的另一面是市场狂奔的无序。11 月 15 日上午,广电总局宣布将多措并举持续开展网络微短剧治理工作,此次管理举措共涉及七个方面,其中重点包括加快制定《网络微短剧创作生产与内容审核细则》,研究推动网络微短剧 APP 和 " 小程序 " 纳入日常机构管理等。细则还要求加大违规网络微短剧处置和曝光力度,进一步优化算法推荐,完善广告推流审核机制。既然想把短剧打造成一张新名片,快手自然也明白把规则和监管放在前面的重要性。于是,快手在不久之后也发布公告称“根据社区规则,共下架违规微短剧10余部,并上报网络微短剧‘黑名单’,同时对发布违规内容的12个账号根据违规程度分别予以相应惩罚”。或许是基于以往运营短视频、直播的经验,这一次,快手面对正在经历爆发期的短句市场,显得格外慎重。毕竟,如果要让擅于逐利的资本相信快手的决策,那么入局短剧赛道则不是浅尝辄止,拿到短暂的收益那么简单。03 这一次,快手想要换人设?日入千万的造富神话在短剧行业里已经不足为奇,拍摄时间一周,成本十几万的短剧也许能带来上千万的利润。由于投身于短剧的团队越来越多,如今连横店都被调侃已经成为了“竖店”。不久前,艾媒咨询发布了《2023-2024年中国微短剧市场研究报告》,报告显示,2023年中国网络微短剧市场规模为373.9亿元,同比增长267.65%。在市场规模方面,中国网络微短剧市场规模呈上升趋势,2023年中国网络微短剧市场规模达373.9亿元,同比上升267.65%;预计2027年中国网络微短剧市场规模将超1000亿元。2023年第三季度中国网络微短剧发行量达150部,接近2022年全年总和的2倍。尽管市场前景广阔,头热入局的企业、平台一个接一个,但从目前看来,短剧并不像影视作品、文学作品,反而更像是金融产品。质量固然重要,从官方的监管力度也能看出短剧行业整体仍然需要向着高质量发展,不过投流是这场游戏里更为关键的打法,因此与其说它是创作竞赛,倒不如说它是场流量生意。上线时间更长的红果短剧则玩法更多结合前文所说,短剧于快手、于抖音的意义显然不是短期的广告收益那么简单。比如抖音搭建电商系统之前,就先和电商平台合作,搭建本地生活业务之前,就先和本地生活平台合作,再看短剧行业,红果短剧未来也不会仅仅满足于流量带来了广告收益。以免费的模式,复制番茄小说的进攻路线,或许是背后的目的之一。再谈快手,被“老铁文化”深度绑定的快手一直以来都很难摆脱“土味”“下沉”标签。但说到短剧时,快手娱乐剧情业务中心负责人于轲曾提出希望重塑短剧内容营销新价值。如果说这个价值不是单纯的收益,那么快手是否想通过短剧这片新战场,重塑人设,拿到一份新剧本,以便在品牌输出和海外竞争时得到更正向的反???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微信公众号:锌刻度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投资界处理。王健林再度「断臂求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