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_迈慕财务 发文日期_2024年01月02日
资本溢价计入哪个科目?会计分录是什么?
正文 华为和小米的「转轴战争」 科技公司,尤其是手机厂商之间的明争暗斗从未停止,但正主亲自下场“开撕”,对于现如今更倾向“Peace&Love”的机圈来说,还是很少见的。华为与小米的正面对垒,新闻点不在于“对垒”,而在于“正面”。 余承东最近有点忙。刚刚发微博“批判”懂车帝的冬季测试,又在微博上被小米点名“发言与事实不符”。追根溯源,开启了和小米这场论战的也是余承东本人。2023年12月9日的花粉节上,华为终端BG CEO余承东表示,友商对知识产权是不够尊重的。为了论证观点,他举了个例子:“你也知道我们的双旋水滴铰链,人家编成‘龙骨’,但‘龙骨’实际上根本不存在。”尽管隐晦的用了“人家”和“友商”,但“龙骨”一词还是能让看客捕捉到他攻击的对象,在8月发布的折叠屏手机MIX Fold3上,小米宣布搭载了最新研发的龙骨转轴技术,余承东剑指所向,已经不能再清晰。小米的选择是硬刚。12月12日,小米官方发言人发布微博,高调回应了余承东对于小米折叠屏“龙骨转轴”技术的质疑,不仅列出了专利申请时间线,还表示龙骨与水滴完全不同,余承东发言“与事实严重不符”。声明发布后,#小米发文炮轰余承东#登上微博热搜,引爆了相关舆论。在智能手机领域,华为与小米的论战已经持续了将近十年,2020年后,华为战略收缩之下,两者的正面交锋越来越少,而2023年,华为和小米都实现了手机业务的再次增长,手机市场“一团和气”久了,突如其来的正面对垒着实令人惊讶。水滴还是龙骨?这一次的争论核心,仍旧是技术专利。争议内容并不复杂:小米折叠屏手机产品上应用的铰链转轴技术是否对华为存在抄袭问题。简单来说,铰链转轴技术解决的是折叠屏最重要的折叠问题,在折叠屏手机产品刚刚问世的几年里,折叠铰链结构一直是三星、华为等公司最重要的技术攻克点之一,如何能让折叠手机双屏贴合得更加紧密、展开后折叠处折痕深浅,都与其息息相关。从某种角度来说,铰链结构一定程度上能决定一款折叠屏产品的“生死”。而在铰链结构技术上,华为确实是佼佼者。2019年,华为就提交了水滴铰链结构专利申请,尽管相较于U型铰链和球棒型铰链成本更高、技术难度更大,但水滴铰链结构在屏幕折痕和机体轻薄无疑更具优势,也正得益于自研的核心折叠技术,华为Mate X3、Mate X5等产品始终位居国内折叠屏手机品类的Top1。水滴铰链结构在2021年的产品发布会上,余承东曾骄傲地表示:“任何一家公司如果折叠后没有缝隙,一定就是我们的专利。”这也为这一次的论战埋下了伏笔。事实上,小米确实在折叠屏技术上多次对标过水滴铰链。2023年8月,小米正式推出MIX Fold 3时,雷军就曾在微博上解析了其搭载的龙骨转轴技术,在他和小米看来,现存的水滴转轴折叠屏产品都存在着过于“娇嫩”的问题,而龙骨转轴则能通过更复杂的多级转轴结构提升折叠屏的“线接触”问题,提升旗舰机的使用体验。在宣传海报上,MIX Fold 3也不免来了一番“对比”,技术结构图上,小米展示了龙骨转轴与水滴铰链的不同,也似乎在侧面证明着自己在折叠铰链技术的独立自主。手机厂商之间的拉踩再正常不过,但对于在技术层面底气十足的华为来说,这无疑是一种挑衅,于是,四个月后,一向脾气火爆的余承东终于"开喷",他在花粉年会上的一番话虽然没有指名道姓,但基本上明示了他的剑指所向,在他眼中,小米在MIX Fold 3上应用的“龙骨转轴”技术无疑是水滴铰链结构的换皮。那么,事实真的是这样吗?在小米看来,不仅两者的技术思路完全不同,在专利时间线上,小米也并不存在抄袭的可能。公告里,小米称仔细研读了“双旋水滴铰链”的技术资料和已公开专利资料,并且通过实际拆解验证,认为两种技术并不相同,而龙骨转轴于2020年9月18日申请专利,并于2021年获得授权,2023年*次应用于产品上,而华为的水滴铰链则在2021年才公开专利内容,小米并不存在抄袭问题。回应发出后,两种声音也占据了舆论场。一方对小米的回应做出了质疑,在话题登上热搜后,有网友找出了小米龙骨转轴专利申请的内容,指出龙骨转轴技术是实用新型专利,而非发明专利,两者的区别在于,实用新型专利指的是技术的产品应用,而发明专利则是技术的自主研发,两者在专利层级上就存在差距。简单来讲,小米所持有的龙骨转轴技术专利是在实用层上,而非发明层上,因此专利申请时间线并不能证明两者不存在技术之间的借鉴或抄袭,而水滴转轴则是发明专利,在层级上要更高。一位技术专利从业人员告诉刺猬公社,在审批上,发明专利的要求更严格,而实用新型专利则相对更简单,一个发明专利是有衍生出多个实用新型专利的可能性的。小米的支持者认为,龙骨转轴技术在申请实用新型专利的同时,也申请了发明专利,只是仍在审查过程中,而发明专利的审查过程基本较长,因此专利的层级并不能说明问题。另一方面,早在2015、2016年,三星和Oppo就曾申请过类似水滴型的折叠屏专利,这也为华为的首创打上了一个问号。也有观点认为,对于小米这样成熟的企业来说,全方位的“抄袭”基本是不可能的,从很多角度来看,余承东的这次“开炮”是缺乏证据的。这或许也是小米选择正面硬刚的原因之一,对于华为来说法律上的“维权”如若不成立,贸然发动“嘴仗”反而会对舆论起到反作用。华为与小米,舆论场上的十年缠斗抛开争论内容,“小米发文炮轰余承东”的词条,几乎让人产生了“梦回2014”的即视感??萍脊?,尤其是手机厂商之间的明争暗斗从未停止,但正主亲自下场“开撕”,对于现如今更倾向“Peace Love”的机圈来说,还是很少见的。华为与小米的正面对垒,新闻点不在于“对垒”,而在于“正面”。时间线拉回2014年。作为老牌通信产业巨头,自2010年入局手机行业之后,华为就开启了狂飙模式,从一开始的“运营商标配手机”再到后来大热的华为honor,仅仅两年时间,华为迅速打开了国产智能手机的市场,并跃居全球第三大智能手机厂商,前排只有苹果和三星。而2014年的小米已经成立了四年,凭借小米1、2、3、红米手机等产品,这家年轻的公司在智能手机市场迅速站稳脚跟,高性价比搭配*的用户圈层生态,让其成为当年最炙手可热的明星企业之一。对于华为、ov等老牌厂商来说,主打*性价比的小米无疑是个威胁,从2012年起,余承东就曾在微博上就小米的价格问题展开讨论,但那时的华为和小米,还远未到对垒的程度。纷争从红米Note的发布开始。2013年红米的成功让小米看到了多重产品线的可能性,2014年3月,小米决定推出红米Note系列,并开始了紧锣密鼓的营销,也正是那时,“荣耀碰瓷小米营销”事件发生了?:烀譔ote发布两天后,华为主打的性价比产品荣耀3X也宣布上市,而吊诡的是,荣耀3X的许多宣传文案物料与红米Note非常相似。是否存在碰瓷营销或许还需要打个问号,但一个事实非常明显:荣耀对标的正是小米和红米,华为想要生吃中低端市场。利益站位决定着一切,产品在市场上正面对抗,两家的论战也随即开始:2014年10月,余承东庆祝手机销量的微博发布后,雷军开启嘲讽,就当年第三季度的手机出货量反问余承东;2015年,余承东直接嘲讽小米用户是“屌丝”,小米是“屌丝品牌”。自此之后,两家高管之间的互喷几乎成为常态,每年新品发布,新技术宣传,华为小米不互喷两句似乎都不太正常,“友商”在数码圈也不再是敬称,反而成为了阴阳怪气的代名词。也正是从那时开始国产手机厂商开始了极速发展,但也是手机圈最“乌烟瘴气”的几年,对于当时的手机厂商来说,微博嘴仗再正常不过,各家粉丝也吵得不可开交,尤其以米粉和花粉“势力”*,在不断的交锋下“为发烧而生”“黑边?:侥浮薄八:铩薄昂>钡雀髦殖胺聿愠霾磺?。但归根结底,是两家公司对于手机产品的不同发展策略的交锋——小米笃信的是发烧友属性,是*性价,走的是普惠路线;华为则高举高打,强调以*的技术研发和高端定价战略占领市场。两家也同样一直觊觎着对方的领地,无论是荣耀的贴身肉搏,还是小米多次冲击高端,都是深入对方腹地的尝试。2020年后,伴随着华为受制裁,小米冲击高端乏力,论战也随之渐渐平息。在这艰难的两年里,华为手机面临着破局之困,而小米则想要摆脱性价比桎梏,走向更大的市场。2023年,两家舆论层面的缠斗很少,但在深层技术专利角度,战争再度打响。2月,华为正式向国家知识产权局起诉小米的四件专利。对于专利大户华为来说,借助起诉的方式推动小米这样的企业接受自己所持有标准必要专利(ESP)许可是一个正常操作,由于底层技术原因,小米也很难抵抗华为的ESP专利进攻。但在非标准必要专利(非ESP)领域来说,小米却始终没有示弱,一方面非ESP专利的许可费率较高,另一方面在技术上,坐拥2.9万专利的小米短板并不多,尤其在华为擅长的5G领域,小米专利更是占到了4.1%,位居全球前十。7月,小米也向国家知识产权局就六件专利对华为开启反诉,而这六件专利都是非ESP专利。这是一场关于专利的战争,最终的结果是,9月,华为与小米达成了全球专利交叉许可,协议主要涵盖包括5G在内的通信技术,也就是说在5G方面的ESP专利方面,两家最终达成了和解。这也一度被市场看作是一场世纪和解,但不到三个月,华为与小米纷争再起,焦点仍是专利。值得注意的是,这次争论的折叠屏铰链结构技术是非ESP专利,应该并不在此前的交叉许可之中,余承东的“开炮”也并不算背刺,反而有着深层次的原因:对于华为与小米来说,专利技术领域的战争从未结束。但这或许还不是最重要的原因。重新回看2023年的手机市场,对于华为来说,在高端市场上,小米的锋线正日益逼近,而折叠屏手机作为高端线的重要产品之一,是必须要坚守的“城池”。小米登顶、华为归来,手机市场风云再起2023年是小米打翻身仗的一年。根据BCI最新数据,2023年11月中国手机市场,小米手机当月激活量高达524.3万台,仅此于苹果的604万台,位居榜单第二,国产手机品牌*,同比增速更是达到了惊人的44%。图源BCI距离小米上次登顶国产品牌*,已经过去了整整十年。在这十年里,小米的发展可谓跌宕起伏,1999元席卷全国的盛况纵然辉煌,但放在十年发展的尺度里,那只是年少时的意气风发,此后的十年里,小米经历了阵痛、坠落,又奋起直追,这家曾被质疑“五年内倒闭”的年轻企业,最终穿越了周期。小米重回*的含金量不小。此前的许多对于小米销量的质疑认为,小米的出货量是通过红米产品线的低端产品保证的,在中高端领域,小米事实上缺乏竞争力。但这一次并非如此,根据BCI数据,新品小米14成为了销量上涨的主力军,自10月底发布后,小米14在十天内激活量超百万台,并且在整个11月份都位居国产品牌周*,甚至一度超越苹果,成为市场上最火热的机型。在4000元这个档位的安卓机型里,小米14可谓无人能敌。*销量背后,另一个数据更令人兴奋,在国内4000元以上中高端机型市场,小米以14.4%市场份额位列第三,仅次于苹果和华为,而且优势明显,前三以后的手机厂商加在一起都没有小米的市场份额高,在高端市场前三的交椅上,小米坐的很稳。图源BCI自2020年雷军宣布正式冲击高端以来,小米终于实现了高端化转型,数据公布后,雷军也激动转发,并表示“小米高端化推了三四年,终于取得了一些成绩”;Redmi总裁卢伟冰要更“激进”一些,直言“离苹果还有距离,继续努力”。他没有提起高端市场榜单第二的华为,但所有人都把目光转向了华为。事实上,对于华为来说,2023年也是重新开始的一年。作为曾经国产手机品牌当之无愧的*,在经历了两年的制裁风波后,凭借Mate60系列和国产芯片,华为强势归来。整个11月份,苹果4000+高端市场份额降低了21.1%,IPhone15没能撑起苹果的门面,反而迎来了销量下降和价格暴跌,失去的份额,一部分被小米吃下,另一部分则被*归来的华为收入囊中。11月,尽管设备激活量只排名第四,但增速高达75%,在4000+高端市场,华为的市场份额达到了22.3%,位居国产*,时隔三年回归,在高端市场,华为仍拥有*的优势,而这样的成绩,还是在Mate60系列出货不多、一机难求的情况下达成的。华为Mate60系列,图源微博对于华为来说,突围只是一个开始,他们的目标仍旧是*,甚至全球*。P70系列预热已经开始,等待着2024年上半年的那场发布会,或许也将再次见证华为的统治力。据统计,2023年第三季度,中国手机市场智能手机均价攀升至3480元,高端手机占比迎来了新高,而在整个手机市场的发展之下,华为与小米这一对宿敌,无疑是*的赢家。喋喋不休的“嘴仗”背后,映照着国产厂商竞争中成长的现实。一个很重要的洞察是,在过去三年华为缺位的情况下,小米冲击高端并未成功,而在华为归来时刻,小米反而登顶实现高端化,两者也并非完全的竞争关系,他们瞄准的最终对手仍是苹果,咬下的市场份额也同样来自于苹果。而在智能手机之外,华为已经在新能源车等新领域展开布局,小米自主造车也已经成为现实。无论是手机还是汽车,华为和小米的真正对抗或许才刚刚开始,2024年无疑是一个重要节点,他们面临的不仅有苹果这样的庞然大物,还有越发饱和的智能手机市场和陷入红海的新能源市场。2019年,小米CC9系列发布会上,雷军没有拉踩“友商”,而是诚挚的发表了一番演讲:“我觉得拥有华为这样的友商,是我们小米*的幸运,因为只有这样的携手同行,才会把中国科技推到新的高度。”或许,对于整个行业来说,这是一种理想化的表达,但在竞争之下,这无疑是最美好也最实际的展望,“干翻华为”“打倒小米”需要成为过去式,“干翻苹果”才是下一个目标。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刺猬公社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投资界处理。大模型前传:一场拍卖会与巨头间的人才战
正文 量贩零食混战,终局在哪? 狂飙、混战、兼并,在这一年间,量贩零食店们都争着做那条大鱼,想吞下所有小鱼。 2023年,休闲零食行业混战愈演愈烈。最直观的变化大家多少都看的见:量贩零食店遍布大街小巷、商品折扣则只有更低没有*。天眼查显示,成立于2019年的零食量贩品牌“零食有鸣”已完成6轮融资;零食折扣店品牌“好特卖”自2020年成立以来获得了5轮投资;成立于2021年的品牌集合折扣店“嗨特购”、硬折扣连锁品牌“奥特乐”均已完成4轮融资。量贩零食的火热,倒逼着良品铺子、三只松鼠等传统零食巨头们降价迎战。近期,良品铺子旗下300款产品平均降价22%,最高降幅达45%,涉及坚果、肉脯等多个品类。新老混战,休闲零食行业的终局在哪?01狂飙折扣店并不算什么新鲜玩意,早在几年前中国人就已买爆奥特莱斯。今年,国内奥特莱斯再次进入高光时刻,全国销售额超1300亿元,半年就完成去年全年62%的业绩。“多、快、好、省”的消费趋势下,给行业带来了规模机会,量贩零食则作为一个新渠道给行业带来了更多机会。根据中华全国商业信息中心的数据,2022年中国休闲零食市场规模达到了1.5万亿元,同比增长11.6%。其中,零食集合店占据了约10%的市场份额,达到了1500亿元。预计2023年,零食集合店的市场规模将超过2000亿元。迎合了大环境下的量贩零食,也拿到了资本的热钱。从2022年至今,零食赛道投融资事件频发。根据烯牛数据,2022年休闲零食赛道共发生11宗投融资,2023年截至5月份,已有6家零食品牌拿到融资或IPO。在消费降级的趋势下,零食折扣店满足了消费者对零食物美价廉的需求,迅速在下沉市场中跑马圈地,在今年迎来了爆发。以下两组数据更是印证了量贩零食店的火热。华泰研究数据显示,全国量贩零食店数量2021年至2022年均有超100%的增长速度。截至2023年上半年,全国量贩零食店数量或已超过1.6万家。仅今年上半年,零食很忙新增门店数超1000家,平均每天新开6家门店。目前赵一鸣零食门店数已超过2300家,并以每月200+的速度扩店,零食有鸣更是曾在官网表示,平均每月新增超过200家店,并计划于2026年达到1.6万余家门店;好特卖的门店规模在2022年已超500家,还喊出了“未来3年开出5000家门店”的口号。在今年的2月宣布完成了1.5亿元A轮融资,良品铺子作为跟投方出资4500万元,拿到赵一鸣零食3%的股权,半年后卖出直接获利约6000万,这赚钱效率比其主业可是要强悍得多。值得注意的是,物美价廉讲的是“好货卖好价”,而要实现这一点,零食量贩店必须对大品牌有较强的议价能力,否则利润过低,极有可能出现增收不增利的情况。相比便利店和夫妻商,量贩零食店压缩了拿货环节,跳过了一批商、二批商直接从厂家拿货。而量贩零食店之所以拿到更低的价格不止如此,不压供应商账款,无进场费、广告费等“苛捐杂税”进一步压缩了成本。由于零食行业门槛较低,品类及品牌间有替代效应,消费者尝鲜心理较强,因此行业度集中较低。2022年,休闲零食行业CR5为14.7%,CR10为23.3%,低集中度下行业缺乏强势品牌,渠道相对拥有更高议价权。量贩零食则是以规?:推放朴攀?,获取更高的议价权,来跟供应商谈判,这也是为何量贩零食店扩张如此之快的原因之一。在行业狂飙的另一面,休闲零食其实已离存量市场不远。艾媒咨询发布的一则研报指出,休闲零食由快速增量市场转向微增市场。从2010年到2022年,中国休闲食品行业市场规模已经从4100亿元增长至11654亿元,预计到2027年将达12378亿元。02混战资本热钱涌入过后,行业混战便拉开序幕。不光是量贩零食店之间混战,如今的线下零食店不光有零食很忙、赵一鸣零食等新连锁品牌入局,三只松鼠、来伊份等几大头部品牌企业也在继续深耕线下。新兴量贩零食品牌忙着在下沉市场中跑马圈地,而传统休闲零食巨头则两手抓,一面降价凹平民人设,另一面紧急布局量贩零食店。继万辰集团、良品铺子布局量贩零食后,家家悦推出零食连锁品牌“悦记·好零食”,中百集团试点“小百零食铺”折扣店,三只松鼠则通过“国民零食店”切入赛道。量贩零食品牌和咖啡、新茶饮的路子相同,拿出低价杀手锏+规模效应。在门店扩张上,量贩零食品牌选择“农村包围城市”战略。据零食很忙公开数据,公司仅乡镇一级门店就超过800家。长沙作为零食很忙的发家之地,是量贩零食竞争最为激烈区域。除零食很忙之外,叫得上名字的,还有爱零食、恰货铺子、零食优选、戴永红等。价格战方面,大家都在争抢“全网*价”,其价格战的力度丝毫不比库迪和瑞幸,只要友商折扣比我低,那我就马上降。比如赵一鸣打出了5.9折,零食很忙看到了,连夜做新海报宣布5.8折,而后赵一鸣接着打出5.5折。随着行业价格混战的深入,量贩零食的供应链*开始撑不住。行业选手普遍面临增收不增利的情况,相比2022年上半年,赵一鸣零食的净利润率已从本就不高的3.16%跌至2.74%;万辰集团归母净利润则从H1的-557.3万元,进一步下跌至Q3的-5656万元。“平价”周期下,规模化成了量贩零食店加强竞争力的主要途径,而加盟制是快速做大规模的秘密。相比良品铺子、三只松鼠以直营店为主,加盟店不仅能转嫁风险,还能较快扩张。蜜雪冰城把店铺开在了各大县城、学校周边等价格敏感性消费者的周边,通过密集的门店、便宜的价格快速抢占下沉市场,量贩零食店则走进社区,以“好、快、省”的方式抢占心智。但蜜雪冰城强大的供应链,量贩零食品牌遥不可及,价格战的压迫下,加盟商的利润一再稀释,有部分加盟商还没有撑过今年。量贩零食本身就是一个低利润的生意,牺牲利润换市场并非长久之计。按照招商证券发布的一份报告,量贩零食店一般单店日销1.2万左右,毛利18%~22%,扣除租金3万到4万之后,单店单月盈利2万-3万左右,净利润约为5%~7%。为了应对友商的扩张速度,愈发密集的门店,加盟商的利润进一步被压缩。在零食集合店密集的省份,一条街出现几家量贩零食店不足为奇。以湖南长沙为例,在高德地图搜索关键词零食,附近一公里零食集合店就有十家。过于密集的门店,对于加盟商来说并非好事。社交平台上,不少加盟商表示量贩零食店,毛利率仅20%左右,在密集的门店和价格战的影响下,回本周期更长了。价格战之下,行业开始整合,门店数位列行业*和第三的“零食很忙”与“赵一鸣零食”宣布战略合并,这也意味着行业“价格战”已经到了头部企业也扛不住的地步。当门店数量够多,价格战横行时行业马上会进入到一轮洗牌,接下来就是一场存量大战。03大鱼吃小鱼卷价格只是表面,量贩零食真正的比拼还是在供应链和运营能力上。短期来看,对量贩零食来看最重要莫过于现金流,也就是资本的助力。只有量跑起来了,商业模型受到了资本与市场认可,即便前期亏损也无伤大雅。在这场零食大混战中,无非就是大鱼吃小鱼,发展较快的企业通过收购、兼并快速扩张。华南地区的零食舱战略整合广东连锁零食么么,合并后的门店数突破600家;湖南零食品牌爱零食,收购陕西零食品牌零食泡泡、贵州的胡卫红、四川的恐龙和泰迪。量贩零食价格战其实还未全面打响,多家券商分析师认为,零食量贩赛道仍处快速扩张期,未达到饱和期。在这期间谁能搭建好供应链,做好现金流管理,才能取得优势。信达证券在研报中提到,零售的生意核心在于成本(低进货价格/低出货价)、效率(低运营成本)、体验(精细化运营能力)。回到成本上,*的性价比不仅需要上游的议价权,还有物流的高效率,以及门店的高流转,这样才能建立品牌壁垒。长期来看,量贩零食店其实还是个社区生意,如社区团购一样,如果没有在区域内形成一定的密度,否则辐射范围有限,无法形成品牌效应,建立护城河。密集的门店规模就对供应链和运营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量贩零食店主要有三类产品结构:国内外知名品牌,经销商品牌、工厂直供产品,自贴牌产品?:罅秸叩牟凡攀橇糠妨闶车曛饕睦罄丛?,但产品让利给消费者的时候,他们为什么会选择某品牌,这就对品牌的运营能力做出了要求。对于连锁品牌来说,供应链虽然在企业短期的较量中作用不显著,但在长期发展中却是品牌的护城河??煽诳衫肿魑患铱绻掀笠?,从进入中国以来几乎很少涨价,利润基本上都来自供应链和生产规模化的成本控制。自1990年以来,产品售价并未出现明显的上涨,1990年-2019年间,可口可乐产品单价的复合增速仅为0.42%。价格战打得了一时,打不了一世,自有的产品运营重要,但产品的更新迭代与研发能力也要兼备??耢?、混战、兼并,在这一年间,量贩零食店们都争着做那条大鱼,想吞下所有小鱼。在内卷周期过后,行业即将进入洗牌期,彼时行业巨头将尘埃落定,说不定能有一个品牌可以复制蜜雪冰城的奇迹。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微信公众号:深眸财经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投资界处理。新茶饮2023:茶底革命扯掉旧王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