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_迈慕财务 发文日期_2024年01月02日
办公司购买消防用品应该怎么做会计分录?
正文 王健林,电影梦一场 在这场电影人生的梦醒时分,王健林可能会第 一次真正放下他的坚毅强硬,怅然若梦。 王健林打造世界影视巨头的梦想,到2023年底正式终止了。7年前,这位中国首富意气风发、挥斥方遒,万达在全球影视界掀起狂风巨浪,收购美国AMC、传奇影业,凭借AMC在欧洲、澳洲、北美频繁并购,坐上全球第 一大院线运营商的宝座。彼时的王健林豪言要收购好莱坞6大电影公司,欲染指金球奖制作公司DCP(后失败)。在国内,豪掷超500亿元兴建青岛东方影都。一系列动作让外界眼花缭乱、应接不暇。外界传言,老王对影视的投资“不设上限”。“我进入一个行业就一个目标,要么做中国第 一,要么做世界第 一。”万达的大气令全球影视业为之震颤。然而当年有多么得意风光,如今就有多么失意落寞。因珠海万达IPO受阻,万达面临400多亿的兑付压力,为解燃眉之急,王健林第四次出售万达电影股权,倘若此次交易完成,万达电影将不再“姓王”。此前,万达已清仓AMC,转手东方影都,出售未开发的比佛利山庄地块,并传言计划削减或出售传奇影业的股份。2005年万达院线成立至今,万达在影视界上演了“急进和急退”的戏码。深陷于困局之中,王健林就连自己的“命根子”——位于一二线城市的万达广场也计划要摆上“货架”??杉杂诘缬罢饪橐滴?,王健林的退意并非偶然。5个月时间4卖股权,告别电影业的决心也已经十分明显。繁荣往事“逼上梁山”。早在新世纪之初,王健林就萌生了进军影视领域的想法。2002年起,万达从住宅向商业地产转型,而商业综合体和电影院具有天然的协同效应。在万达广场购物、吃饭,再看一场电影,是很多人闲暇时的娱乐消遣。万达院线总经理叶宁也曾很直接地表示,“没有影院就称不上是现代商业中心,商业地产中*集客效应的就是百货店和以院线为中心的娱乐休闲业态。”起初,王健林打算以合作的方式引进院线,接触了海外的时代华纳,国内的广电集团、上海广电、江苏广电等,但最终都因为审批等原因没有成行或者半道终止。无奈之下,万达被“逼上梁山”,只能自己单干。三年后,万达院线正式注册成立。虽然背靠万达广场,但王健林毕竟是门外汉,而且当时的电影江湖被华谊兄弟和光线传媒把持,院线市场由上海联和、北京新影联和中影星美等机构控制。而且除了万达影院,传媒大亨于品海的大地院线、金逸、博纳、CGV、卢米埃等民营企业均在此时成立?:浜淞伊业脑合呋ɡ顺敝?,万达起初并不被看好。当时,中影星美凭借控股股东中国电影集团的政策和资源优势,一直处在老大哥的位置。然而短短三年之后,万达向外界证实,自己不但干好了影院,还直接冲到了行业次席。2008年,万达院线仅以2000万的差距,位居中影星美之后。相比中影星美,万达的速度更快,联动万达广场,每年可以进驻10个以上的优质商业体,以“一年100张银幕”的节奏扩张。而且,万达是真正意义上的自有投资和运营的院线,实现了“统一品牌,统一管理,统一经营”。相比中影等的加盟模式,在品质和服务上更加*。而且,数量庞大且快速开业的万达广场给万达影院贡献了巨大的流量,提升了票房收入。与租赁物业经营影院的金逸、大地相比,自建自用的万达影院亦享有充分的成本优势。万达集团内部也有强人坐镇。2008年,叶宁出任万达院线总经理,在他治下,万达开始向电影制作上游挺进,建立青岛影都,试图打造完整的电影工业体系。次年,万达影视成立,涉足影视、制作、发行、放映等全产业链业务,并参与出品了《夏洛特烦恼》、《唐人街探案》等多部热门影片,上游优质供给,下游院线持续获益。到2012年,万达反超中影星美,坐上国内单一院线的头把交椅。3年后,登陆资本市场。过去的11年时间里,万达改写了这个原本固化的市场格局,并通过引进IMAX、激光、巨幕等新技术,拔高了中国影院的服务和技术水准。在消费升级和电影的黄金时代,万达院线是最闪亮的行业明星之一。全球风暴来自东方的巨大力量。“不能总让美国一家独秀。”下游渠道占据中国第 一的位置之后,王健林的眼光就已经瞄向了海外。正如他所说的,万达要做就要做第 一。2012年,万达以26亿美元收购AMC影院,将美国和加拿大347家影院的5048块屏幕收至麾下。这笔“蛇吞象”的海外收购在当时引发轩然大波,海外市场开始警惕这股来自东方的巨大力量。3年后,万达在上游制作环节声名鹊起。当年,又豪掷35亿美元收购了拥有“魔兽”、“金刚”等IP的好莱坞公司传奇影业,成为*拥有好莱坞大型电影公司的中国企业。万达出海的脚步随后开始加快,以AMC为平台,相继购进澳大利亚第二大院线Hoyts、欧洲第 一大院线Odeon UCI、美国卡麦克院线、北欧*院线北欧院线集团等,共计撒钱约40亿美金。并购后AMC拥有影城超过900家,屏幕超1万块,占据全球12%的票房市场,实现了王健林心中“世界第 一”的梦想。2016年,王健林登上《好莱坞报道》封面,文中称:“在中国前所未有的向美国娱乐业进军的潮流中,王健林站在了最前沿。”当时,万达开始染指上游制作领域,但这中间要面对更多的文化阻隔和政策审查。传奇影业在手,王健林还曾接洽过狮门影业和米高梅的股东,但都没有下文。对拥有金球奖、全美音乐奖、公告牌音乐奖等知名IP的DCP集团发起的10亿美元要约,也最终因为各种阻挠胎死腹中。万达还因此向其持有者支付了5000万美元的违约金。在国内,王健林的手笔也不小,早在2012年就在青岛投资500多亿元建设全球规模*的影视产业基地,并打造了青岛国际电影节,万达期望筑造一座“东方好莱坞”。青岛影都的启动仪式上,车水马龙,巨星云集,奥斯卡学院主席艾萨克、美国电影协会首席运营官迈克尔·罗宾逊,索尼影业、华纳兄弟、环球影业、派拉蒙等董事长或总裁,以及妮可·基德曼、莱昂纳多等巨星都前来站台。这几乎是王健林电影事业的最*。青岛东方影都可能是万达电影事业的*到2015年,万达院线斥资22亿收购了电影数据化公司慕威时尚和世茂影院,开始融合大数据来提升运营效率;次年7月,又以2.8亿美金全资并购时光网,顺利切入线上,将电影推广、线下院线和线上营销连接,并挺进衍生品市场。回头来看,2012-2016年这五年,同时也是王健林最为风光的时刻,他先后不下4次荣膺胡润和福布斯中国首富。那是属于万达电影的黄金时代,依靠地产红利带来的源源不断的资金输血,王健林驾驶着万达这艘巨轮,在世界范围横冲直撞,发出的汽笛声,令全球的娱乐界都为之侧目。那些赶到青岛捧场的明星和电影大亨,就是最直接的例证。梦碎电影2017年,是万达命运的分水岭。前一年,王健林被《福布斯》评为“全球最富华人”,而这一年就要为4200亿负债奔走呼号。外界甚至传言,“首富”其实是“首负”。监管严查下,万达遭遇“股债双杀”。屋漏偏逢连夜雨,也就是在这一年,原本表现不俗的AMC成为万达沉重的负担。收购初期,王健林大手一挥将影院所有座椅改造成真皮沙发,银幕换成IMAX,音响改造成12声道杜比音效,暴涨的上座率和更贵的电影票,AMC第 一年便扭亏为盈,上市一年多股价翻倍。但激进扩张、大手笔投入,叠加美国票房市场萎缩,到2017年AMC就由盛转衰,出现多年亏损,而这时万达已无暇顾及海外。2020年疫情来袭,影院遭受沉痛打击,AMC直接亏损46亿美元。2018年起,万达便以零敲碎打的方式出售AMC股权,到2021年5月,基本清仓。按照万达的说法,公司累计收回14.76亿美元,相比7亿美元的实际投入,收益翻倍。(5亿美元设备改造费用没有发生,19亿美元的债务依然归AMC。)收购AMC相当于万达进军全球影视战场的诺曼底,此役主动撤退,也标志着万达对影业投资的全线收缩。在几乎全部清空海外地产、文娱项目后,万达获得了短暂的喘息期。随着疫后消费回暖,万达的各项业态呈现回升势头,外界普遍将王健林看做勇士断腕的优秀代表,为其前瞻性的决策点赞。不过,珠海万达IPO未能落地,一直是悬在万达头顶的“大雷”。当下,距离与投资人签订的对赌协议大限仅剩21天时间,但上市仍旧没有实质性进展。在Pre-IPO阶段,珠海万达在原有四大巨头战略投资之外,又引入了PAG、碧桂园、中信资本、蚂蚁集团等投资者,总计380亿元。根据协议,万达需保证珠海商管的利润要求以及在2023年12月31日前上市,如果未能上市,投资者可要求按照年化8%的利息回购部分或全部股份。这意味着,一旦今年年底前珠海万达未能上市,万达需要支付超过400亿元的费用给投资方。但截至2023年上半年,万达商管在手现金仅有147亿元,还不够一半的回购款??梢运?,这是王健林创业以来最艰难的时刻。目前看,除了一二线城市的商业中心,万达手中能够比较快速且大额变现的,仅剩影视板块。从今年7月10日开始,万达“四卖”万达电影股权。此前已从东方财富老板娘陆丽丽、莘县融智、中国儒意手中共计获得67.66亿元资金,但这还远远不够。此次拟将万达投资有限公司的51%股权转让给上海儒意,预计回笼资金不少于20亿元。如果该交易完成,万达电影控制权将发生变更,王健林将彻底告别电影业。万达成为世界*影视巨头的梦想,也将随之正式宣告破灭。写在最后如果将万达进军电影业的故事拍成一部电影,那结局一定不太*,甚至有些落魄不甘。影视投资本身就伴随着极高的风险,上世纪80年代,发际之后的日资和德资都曾染指好莱坞,结果均铩羽而归。90年代,漫威遭遇运营危机,为了生存不得不将X战警、钢铁侠等IP出售。虽然此后漫威宇宙东山再起,也仍然绕不开当时埋下的一系列问题。我们不能否认,万达是中国影视业市场化改革中的旗舰,它拔高了中国院线的服务和水准,促进了中国电影的繁荣,是推动中国电影产业蓬勃发展最关键的力量之一。王健林在商业地产和影视业的探索,堪称中国民营经济中的表率。相比地产同行许家印,也更加无愧于一个时期中国首富的称号。在一大批地产企业纷纷退出历史舞台的当下,王健林凭借敏锐的嗅觉和一丝幸运,仍然得以坚守不倒。如果不是IPO对赌的牵掣,万达应该已经成功上岸。于荆棘丛中穿行,全身而退,是每个成大事者梦寐以求的结局,但这个世界没有如果。在这场电影人生的梦醒时分,王健林可能会第 一次真正放下他的坚毅强硬,怅然若梦。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巨潮WAVE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投资界处理。新兴市场还是企业出海掘金的富矿吗?
正文 不再K歌和直播,音乐平台困于音乐 过去,社交娱乐业务是音乐生意的遮羞布,如今这块布被扯下,音乐生意的尴尬暴露无遗。如今,即使是Spotify也在靠播客新业务谋出路,腾讯音乐和网易云失去K歌和直播后,出路又在哪里? 在腾讯音乐旗下MOO音乐官宣停运的同一天,QQ音乐的绿钻豪华版取消了促销价,11.4元/月恢复至15元/月。上线于2018年11月的MOO音乐,共享腾讯音乐版权曲库,曾靠着“听歌送VIP”的免费策略在版权大战里杀出一条血路。免费App下架、会员费取消促销,一退一进,音乐平台们正在悄然转向。“企业本身在主动优化社交娱乐业务布局,回归围绕音乐的用户服务,加强会员业务的变现能力。”易观分析高级分析师王媛娅表示?:艹ひ欢问奔淅?,社交娱乐服务业务都是音乐平台的“现金牛”。但近年来,音乐平台纷纷转移业务重心,社交娱乐服务业务数据也开始在财报中逐渐隐退。据腾讯音乐财报,其社交娱乐服务收入营收规模在今年第二季度开始不敌在线音乐服务板块。上半年,网易云音乐的社交娱乐服务收入也出现了上市后的首次负增长。数据来源:腾讯音乐财报以腾讯音乐社交娱乐服务板块的全民K歌业务为例,36氪查阅2019年以来财报发现,在2021年一季度之前,腾讯音乐几乎次次提及全民K歌对社交娱乐服务业务收入的推动作用,但在最新一季财报中,K歌业务仅仅出现在公司简介当中。在二季度财报中,腾讯音乐明确表示,受在二季度后期开始采取的多项服务提升和风控管理措施影响,社交娱乐服务在今年下半年将持续承压,并对集团今年总收入产生一定影响。今年第三季度,腾讯音乐来自于社交娱乐服务及其他业务的营收同比下滑48.8%至20.2亿元,受此影响,三季度总收入同比下降10.8%至65.7亿元。另一行业巨头网易云音乐也面临着相似的处境。网易云音乐最新公布的财报显示,三季度,其净收入为19.73亿元,同比下滑16.3%,而这一数据在一季度和上半年分别为5.2%、8.2%。音乐平台们都在有意识地弱化娱乐业务。究其原因,一方面,国内对社交尤其是直播的监管趋严,平台在主动进行风控管理。另一方面,直播行业头部效应明显,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在流量和场景上都对音乐平台的娱乐业务造成冲击。曾经,国内音乐平台主要面临的诟病是“无法靠音乐赚钱”,但娱乐业务真实地推动着业绩增长,如今,国内音乐平台终于“靠音乐赚钱”,却又要面临和营收全面下滑之间的矛盾。01 会员付费能否支撑增长?从财报来看,腾讯音乐在线音乐业务收入今年连续三个季度创新高,但整体收入仍旧下滑尚不能完全对冲社交业务的塌方式下跌。问题的关键在于,两类业务本就不在一个重量级上。从体量来看,《中国数字音乐产业报告(2022)》显示,2022年,我国在线音乐市场规模约为180.2亿元,而音乐直播和在线K歌市场规模却有964.4亿元,是在线音乐市场的5.35倍。从付费意愿上看,用户们更愿意为了社交而花钱。2023年三季度,腾讯音乐社交付费用户人均付费是在线音乐用户人均付费的8.37倍。图片来源:腾讯音乐财报不论何种平台,会员收入的提升,都无非两条路径:会员数增长和会费增长,在线音乐服务同样如此。先从会员数来看,当下获取流量并不轻松。尽管在第三季度,腾讯音乐的在线音乐付费用户数量达到1.03亿,同比增长20.8%,但其在线音乐的月活跃用户与去年同期相比流失了1770万,已经连续八个季度同比下滑。三季度财报电话会上,腾讯音乐的高管表示,2024年的音乐包月会员业务仍然会保持增长,但是增长率相比今年会有所放缓。影响用户增长和留存的因素有很多,*版权时代结束和数字专辑打榜被取缔,首当其冲。一个行业共识是,在线付费音乐的竞争其实是版权之争,而版权之争的实质是用户之争。音乐平台的会员体量与平台版权尤其是头部音乐人版权挂钩,*版权数量的多少直接影响着平台在线音乐服务板块的收入。在线音乐的拓荒年代,财大气粗的腾讯音乐通过大举收购,实现了超过80%的*曲库资源市占率,凭借版权优势在音乐平台行业实现垄断。2021年7月,这一局面被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的处罚终结,腾讯音乐被责令在限期内解除网络音乐*版权。*版权放开后,99%的音乐版权资源通过相互授权的方式,为各大音乐平台共享,仅剩的1%*版权资源则成为吸引和留住用户的关键筹码。“周杰伦是让我不卸载QQ音乐的*支撑。”一位QQ音乐用户告诉36氪。同年,《关于进一步加强“饭圈”乱象治理的通知》发布,各大音乐平台随后纷纷取消数专辑打榜,一个粉丝动辄购买几百上千张数专支持偶像的现象成过去式。一位QQ音乐内部人士向36氪表示,粉丝经济是公司很重要的收入来源之一。以肖战2020年发表的《光点》专辑为例,此前QQ音乐专辑榜显示,该专辑销量已近五千万张,而榜首粉丝单人购买数就达十万余张。反映到财报上,2021年也成为了腾讯音乐营收的拐点。自2021年第三季度开始,腾讯音乐的营收开始下滑,至当年的第四季度,腾讯音乐首次出现营收的同比下跌,同时其股价也开启震荡。数据来源:腾讯音乐财报图片来源:Wind新竞争者入局,则是打破两巨头局面的另一突发因素。36氪此前曾报道,知情人士透露,今年上半年,汽水音乐DAU(日活跃用户数量)内部口径已经从去年年底的约500万增长至已在800万左右。而短视频平台如抖音、快手等的兴起,也让音乐消费的模式发生了微妙的转变:用户更倾向于在即兴、多元的短视频平台上发现和消费音乐。短视频平台的即时满足和高度互动性质进一步分散了用户的注意力。“外部竞争导致了用户分流,QQ音乐和网易云毕竟是以音乐为核心的内容平台,社交娱乐业务难以与短视频、社交平台这些抗衡。"王媛娅指出。这样的背景下,平台开始向涨价要增长。02 涨价是*出路?QQ音乐在今年六月已经调价过一次。此次促销价格恢复后,QQ音乐绿钻豪华版会员的自动续费价格将在明年1月全部恢复至15元/月。涨价是仰仗会员收费的平台必须选择的道路。12月8日,Apple Music调整国区订阅价格:学生订阅价格为6元/月,上涨1元;个人订阅价格为11元/月,上涨1元;家庭订阅价格为17元/月,上涨2元。今年10月,苹果已经上涨了海外相关服务的价格。全球*的付费音乐流媒体Spotify也在第二季度业绩公布前不久,调整其大部分主要运营市场的订阅定价,这也是Spotify规模*的一次涨价。王媛娅认为,涨价从短期看能够提振平台营收,也是长期的平台定价趋势。调价的效果立竿见影。三季度,腾讯音乐的月度ARPPU(每付费用户平均收益)增长至10.3元,首次突破10元。Spotify的订阅用户增长转化为第三季度的订阅收入也高达29.1亿欧元,按固定汇率计算,同比增长16%。但基于国内音乐平台的版权仍有短板的背景下,一味靠涨价支持增长的行为,也可能带来会员的大规模流失,无异于杀鸡取卵。“如果用户认为价格上涨不合理或者觉得其他平台更具性价比,他们可能会取消续费或者转用其他平台。这将导致平台的用户减少,进而影响平台的盈利能力和市场份额。”资深产业经济观察家梁振鹏表示。就用户反应看,QQ音乐宣布促销结束后,不少用户表达了不满情绪。“立即关闭自动续费”“已卸载”之类的言论在社交媒体上比比皆是。“会员价格水平和涨价行为确实会影响用户的平台选择和平台口碑,但同时也要看平台提供的音乐服务优质程度、头部IP的版权量等方面是否能够支撑起对应的价格。”王媛娅告诉36氪。会员数和会费两方面面临挑战,导致投行机构也在重新审视国内音乐平台的价值。自今年开始,汇丰、大和、美银、大摩等相继宣布下调腾讯音乐目标价,花旗、小摩也下调了对腾讯音乐的评级。12月6日,穆迪将腾讯音乐的评级展望从“稳定”调至“负面”。比较来看,同是涨价,Spotify的用户敏感度更低。MBW报道,在更早前试点提价时,在瑞典、巴西和挪威,除了流媒体订阅收入大幅增长,甚至带动当地音乐产业增长出现新高之外,涨价没有产生其他负面影响。甚至,Spotify还在以惊人的速度扩张。今年第三季度,Spotify的月活用户数量同比增长26%,达到5.74亿,与二季度相比,净增2300万。付费用户规模则同比增长3%至2.26亿,环比增长率达到16%。不少人将Spotify与QQ音乐和网易云对比。“以前在国内一直用QQ音乐,直到打开Spotify,随手点开的歌单内容质量让我震惊。”“最近刚入了Spotify的季卡,之前一直用网易云,但现在太多歌曲没有版权。”靠版权优势,Spotify吸引了一批又一批拥趸,从最新财报数据看,Spotify的付费率达到39.4%(月活跃用户5.74亿,付费用户2.26亿)。腾讯音乐和网易云音乐的付费率则分别为17.3%(月活跃用户5.94亿,付费用户1.03亿)和20.2%(月活跃用户2.07亿,付费用户4175.1万)。一位投资者告诉36氪,Spotify的壁垒主要在两方面,一是极高的付费率,二是极低的churn(客户流失率),这两者允许Spotify持续提价,并保持庞大的用户群稳定。能构成这两点壁垒,在于Spotify对会员和非会员极为明显的区别服务。在Spotify上,非会员只能随机播放艺人歌曲,无法精准点播,播放过程中还有广告,无法享受基本的音乐服务——显然这在国内音乐平台是无法实现的。也就是说,在无法通过会员服务打出明显差异化的背景下,腾讯音乐和网易云音乐的竞争,依旧要在版权层面“卷”。虽然*版权被取缔,但平台总能找到缝隙进行差异化竞争。比如版权争夺已从“*”转向“*首发”。按照监管要求,相关平台与独立音乐人的*合作期限不得超过三年,与新歌首发的*合作期限不得超过三十日。以时代峰峻和SM公司为例,虽然与两大平台都签订合作,但新歌*首发30天的权益只给到腾讯音乐。过去,社交娱乐业务是音乐生意的遮羞布,如今这块布被扯下,音乐生意的尴尬暴露无遗。如今,即使是Spotify也在靠播客新业务谋出路,腾讯音乐和网易云失去K歌和直播后,出路又在哪里?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36氪财经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投资界处理。银河E8,吉利的鲶鱼,比亚迪的风险